智驾宣传战:从技术秀肌肉到安全牌博弈

 

丨郭小兴 詹詹  编辑杜海  

来源新商悟

(本文约为1400字)

 

2025年,原本是被车企寄予厚望的智驾元年,却被意外事故推向信任危机监管重构的转折点——从资本市场到消费者认知,从技术路线到营销策略,车企在智驾赛道上的竞争逻辑很可能就此被改写。

以往,新势力车企把智能驾驶当作最大的卖点之一,在发布会上大谈技术的先进性。消费者们也在这些宣传的影响下,对智能驾驶充满期待。

416日,工信部等监管部门接连出台规范文件,要求禁用自动”“自主”“智驾等词汇,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,并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 

拥有超百款新车首发的上海车展前夕,大跃进式的智驾宣传被踩下急刹车。很多车企都接到通知,根据要求修改车展的宣传文案和相关物料。

有业内人士透露,接到通知后,车企们纷纷紧急行动,有的迅速撤离了有自动驾驶“L3级智驾全民智驾一键召唤等词眼的海报;有的连夜修改了展台物料,将载客泊车改为下车泊入,将高阶智驾替换为辅助驾驶;有点甚至在发布会后还一再叮嘱媒体,用词一定要写为辅助驾驶功能

一夜之间,车企争夺市场的营销核武器,成了烫手山芋
 
安全牌:从技术炫技到场景化落地

在政策与舆情的双重夹击下,车企的宣传焦点迅速转向安全维度。在某车企活动中,底盘技术专家用20分钟详解智能底盘的主被动安全设计;就连以激进著称的华为,也在乾崑智驾技术讲解中增设极端天气障碍物识别模块。

展台互动区的变化更具象:某品牌将智驾体验设备从全程零接管调整为紧急接管训练,要求观众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如何快速干预系统。  

这种转向并非完全被动。多位业内人士指出,2024年末至2025年初频发的智驾事故已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。某参展观众坦言:以前车企宣传的零接管和实际体验差距太大,现在强调安全边界反而更让人安心

正经社分析师认为,智驾宣传战的本质,是技术路线、商业逻辑与用户信任的三重博弈。当营销叙事遭遇根本性质疑,在消费者逐渐觉醒的当下,车企接下来应该把重点放在两件事上:一是如何保证技术足够安全,尤其是应对极端场景的真实能力;二是如何让消费者理性认知,对智驾既不盲目追捧,也不因噎废食彻底否定。

行业重构:从营销狂欢到理性竞赛

这场宣传战的转向,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深层变革。当智驾平权口号遭遇安全性质疑,车企不得不重新校准技术承诺与用户体验的平衡点。

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涉及智驾的消费者投诉中,67%功能预期不符相关,这迫使行业从蒙眼狂飙转入健康冷静期。  

但技术迭代的齿轮仍在转动。一业内人士预言:“2026年将成为L3级智驾商业化落地元年;某车企则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,将激光雷达成本压缩至行业均价的30%

这些迹象表明,当前的安全牌博弈只是中场休息。正如某车企高管所言:当行业找到合规宣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平衡点,智驾之争将比以往更激烈  

总体而言,2025上海车展的展台上,消失的不仅是自动驾驶的炫目标语,更是整个行业对技术神话的盲目崇拜。从秀肌肉打安全牌,这场宣传战的转向既是被动合规的选择,也是主动回归产品本质的必经之路。

当聚光灯从虚无的概念转向可感知的安全价值,中国汽车产业或许正在完成从营销驱动技术深耕的关键转身。【《新商悟》出品】

 

CEO·首席研究员|曹甲清·责编|唐卫平·编辑|杜海·百进·编务|安安·校对|然然


声明:文中观点仅供参考,勿作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

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新商悟,我们将对企业家言行、商业动向产品能力进行持续关注

转载新商悟任一原创文章,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,否则视为侵权

申请转载、对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欢迎联系微信号fxyayaya

 

创建时间:2025-04-24 16:41
首页标题    汽车    智驾宣传战:从技术秀肌肉到安全牌博弈